绿京华新时代党建工作 应知应会(四)

返 回

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一雄伟壮阔的局面出现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为创建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艰苦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并且取得重大成就的国家,这不是偶然的,重要的是,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真正是撼天动地,势不可挡。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这是由人水相搏,两相对峙的严酷格局所决定的。一方面是水大势猛、南北为害,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威胁;一方面是,抗洪军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卫改革开放成果,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英勇抗击。不是短时间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而是长时间的反复较量;不是个别人的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而是整个抗洪军民的团结合作,顽强拼搏。抗洪军民是一个英雄群体。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有的累倒,有的累死,有的舍生忘死、舍己救人,有的哥哥倒下弟弟上去、丈夫倒下妻子上去、儿子倒下父亲上去。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艰险不能战胜。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显示了抗洪军民的“韧”性和“刚”性。这次特大自然灾害是对人的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的最大挑战。也正是在迎击这种挑战中,形成了抗洪精神的最强音。这次特大洪水,为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人被累乏,堤被泡软,抗洪抢险物资一次又一次被用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没有敢于胜利的信心和把握,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就很难面对凶猛的接踵而来的八次冲击波,始终坚持严防死守,沉着应战,夺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这里的关键是,党中央的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党中央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党中央的果断决策、科学部署、指挥若定、决战决胜,将大家的信心和力量高度凝聚起来,集中成一个战无不胜的铁拳。如果说,抗洪精神是一支气势恢宏撼天动地的大合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这场大合唱的总指挥。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红船精神”来源于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5000多字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公开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对“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认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提出“我们要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永远铭记我们党的‘母亲船’,重温红船的历史沧桑,在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中永葆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和力量”。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红船精神”和弘扬“红船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他将“红船精神”的内涵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中诞生这一伟大革命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抗震救灾精神是胡锦涛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的概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36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体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精神
 
——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2013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他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焦裕禄精神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习近平这样评价焦裕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习近平指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钉钉子精神
 
——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干事业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单位、一个地区面貌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沿着正确的目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发扬钉钉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以朴素的话语,提出了一个意蕴深远的命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2013年2月28日)
“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繁重任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天地里,大家都是想干事的,都有干事的热情,都想干出一番事业,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党全国就是要通过扎扎实实努力,锲而不舍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依此类推,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中央作出的仍然有效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我们都要一以贯之地贯彻。地方和部门工作也一样,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认识和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看准了的要及时调整和完善,但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不要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质革命”这一提法。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淡泊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丝路精神
 
——丝路精神即丝绸之路精神的简称。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
2017年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了丝路精神:“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我们应该一道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对话和平。中国将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地区事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推动通过对话找到各方关切的最大公约数,为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北京精神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是北京城市精神最深刻、最显著的特征,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它体现了北京市民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讲政治、顾大局、树正气、重奉献的时代精神,展现了北京时刻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心系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即突破常规、推陈出新。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城市活力之源,它体现了北京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2008以来,北京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建设世界城市,北京仍将以创新赢得机遇和未来。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即宽容、容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漫长过程中,北京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京腔京韵的、五湖四海的在今天的北京都有其展示的舞台;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都能在北京寻找到发展的机会。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源自《易传·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不仅赋予了北京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培育了北京市民胸怀坦荡、文明有礼的优秀品质,孕育了这座城市德泽育人、容载万物的独特城市品格。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北京也必将继续弘扬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友爱、奉献、互助的人文精神,不断彰显人文关怀的内在品质。
 
 
 
 
党的最高理想与最终目标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将来的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好的最高理想。”
什么是共产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而且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它还是一种“现实的运动”。
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高目标,决不是头脑里的主观臆造,而是建立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合理成分,摒弃了不切实际的空想,根据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人类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作出了科学的预测,描绘了美好的情景,向我们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共产党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不仅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而且表明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最壮丽的事业,表明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是最值得为之奋斗和引以自豪的理想。
 
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中。它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同志,同时凝结着党的集体智慧。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党的群众路线的主题是如何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其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群众路线包含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价值观、价值取向,即强调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方向,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二是指领导方式、决策方式,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但是,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实现党的目标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更重要的,是政治生活规律、中国现阶段发展的要求。
 
党员的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党员权利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应当享有党内的各项权利。在党内,每个党员都是平等的,都有同样的权利共同管理党的事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七大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员的权利。
 
 
 
党员的义务
 
——(一)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违反党的原则的言行和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党员义务,是指党章规定的要求每个党员对党尽的责任,也是一种规范和约束。它是党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党员基本条件的具体化,也是提高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与责任心,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有力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十七大党章第一次专门规定了党员应当履行的义务。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由新时期的总任务、总路线发展而来。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早在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要求,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的内容。在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治理三感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政治生态
 
——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
政治生态这个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
 
政治规矩
 
——本质就是为了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内团结统一、重塑党组织的纪律性和约束力,净化党的政治生态。
2015年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讲话中提出“政治规矩”一词。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根本政治担当
 
——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法治中国
 
——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中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
 
——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美之美的总和。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2年11月8日,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作为执政理念出现。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健康中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中国的战略主题。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健康中国,是指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内容。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背街小巷
 
——指城市主要马路后面的小街道、弄堂等生活空间。
2017年4月,北京市发布《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提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是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标尺,计划用3年时间对2435条背街小巷实施整治提升,并建立“街长”“巷长”制,选派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等担任。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街巷胡同,更好地保护古都风貌,留住北京城市的魂,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小巷管家
 
——由在辖区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市民担任,履行“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等职责,共同参与家门口街巷环境整治提升。
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在全市首创“小巷管家”模式。2018年年初,《关于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报告》明确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拟全面推广街巷长制和“小巷管家”。
 
 
关键少数
 
——指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般是事物的最精华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作用最大但数量极少,是引领发展的最大优势。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2015年两会期间,“关键少数”是曝光率极高的新词之一。2015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品质革命
 
——即品质文化、品质创新、品质研究、品质制度等方面改革。
2016年5月1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自从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一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品质革命”呼之欲出。从就任总理之初力倡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到提出中国经济要迈向中高端,再到今天正式提出“品质革命”。
 
厕所革命
 
——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状况。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2月,郑州市政府公布郑州市城市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工作方案显示,郑州将实施“厕所革命”,主要街道服务半径不大于300米。
 
 
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BRICS),因其引用了俄罗斯(Russia)、中国(China)、巴西(Brazil)、印度(India)和南非(South Afric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国家”。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2008年-2009年,相关国家举行系列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的标志是五国国旗的代表颜色做条状围成的圆形,象征着“金砖国家”的合作,团结。金砖国家遵循开放透明、团结互助、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原则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国家精神,致力于构建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
习近平主席对2017年9月在福建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提出四点期待: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全球治理,共同应对挑战;开展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推进机制建设,构建更广泛伙伴关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以大健康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形态作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而且是经济学范式转换。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也是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和全面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意义深远而重大。
 
 
 
海绵城市
 
——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蓝天保卫战
 
——采用“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的“作战方案”。从加快解决燃煤污染到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从加强机动车排放管理到应对重污染天气,报告里每一项任务部署都是冲着“啃硬骨头”去的。各地应进一步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把一项项硬任务落到实处,让大气污染治理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蓝天保卫战是李克强总理2017年3月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12个新词之一。
一要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东中部地区要分别于今明两年完成,西部地区于2020年完成。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
二要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明确排放不达标企业最后达标时限,到期不达标的坚决依法关停。
三要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基本淘汰黄标车,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在重点区域加快推广使用国六标准燃油。
四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扩大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范围,强化应急措施。
五要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对偷排、造假的,必须严厉打击;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必须严肃追究;对空气质量恶化、应对不力的,必须严格问责。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全社会不懈努力,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1月2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非首都功能
 
——指那些与首都功能发展不相符的城市功能。
2014年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提出的,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非首都功能指与四个中心不相符的城市功能。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北京城市建设管理在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很多令人揪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集聚了过多的人口和功能,经济社会各要素处于“紧平衡状态”。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在当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降低北京人口密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共享
 
——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共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
共享是共享经济中的核心理念,强调物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2016年,共享单车的兴起将共享的概念带入了人们的视野。2017年,共享经济更加发展壮大起来,涉及行业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种种创新发挥着人们的想象力,同时也是对社会闲散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尝试。
 
 
网络群众路线
 
——把网络作为开门搞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网络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
2016年4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走网络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共产党人价值观
 
——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指出,在品德合格方面,重点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忠诚老实
  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
  ——2013年8月28日至31日,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
  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光明坦荡
  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
公道正派
  组织部门改进作风,最核心的是坚持公道正派。要着眼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选人用人,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敢于坚持原则,让好干部真正受尊重、受重用,让那些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真正没市场、受惩戒。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领导干部公道正派才能出清风正气,廉洁自律才能塑良好形象。
  ——2016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实事求是
  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党和人民事业才能走上正确轨道,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
  ——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随时准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2016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艰苦奋斗
  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清正廉洁
  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引导全县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
  要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在依法用权、正确用权、干净用权中保持廉洁,在守纪律、讲规矩、重名节中做到自律。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抵制特权思想,不搞特殊化,加强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
  ——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
  领导干部严格自律,要注重防范被利益集团“围猎”,坚持公正用权、谨慎用权、依法用权,坚持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
  ——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河长制
 
——“河长(zhǎng)制”,即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201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6年12月,中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推广的“河长制”,最早源自江苏。2003年,浙江省长兴县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2007年8月,无锡市印发《无锡市河(湖、库、荡、氿)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试行)》,将河流断面水质检测结果纳入各市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内容,各市县区不按期报告或拒报、谎报水质检测结果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创先争优”活动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这是在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并富有成效的一种活动形式。
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中,曾明确提出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
到2020年,构筑起由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