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安全的前提是我会安全,如果不会安全,又谈何来的我要安全。要做到“我会安全”,这涉及到安全管理者及“我”这一主体。要达到安全效果对二者都提出了要求:对于“我”这一主体要加强对本生产岗位的学习。在操作中要细心总结、观察、留意需要注意的危险点,做到操作时心知肚明;对安全管理者来说要开拓创新,以新思路对员工进行安全管理教育。
从“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意识转变提升的核心就是要求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员工自己对做的每个方面的安全隐患都十分了解,具备了安全知识,对安全作出了承诺,按规章制度标准进行生产,安全意识深入内心,把安全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意识到讲安全不是为了企业,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将来。 在安全管理上,大家一直在谈一个话题,要让每一个员工,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化,但是,从剖析一个个安全事故案例看到,“我会安全”更重要,因为“我会安全”才能最安全。 “要我安全”是通过制度约束岗位工作人员做好安全,比如,通过各种考核、处罚,强化作业人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遵守劳动纪律,按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作业,减少现场“三违”现象,避免事故发生,这种被动安全行为是逼出来的。如果制度落实不严,不安全行为就会很快出现,事故就会相继发生。可以说,安全没有保证。 “我要安全”比“要我安全”更进一步,我们通过安全培训教育,警示宣传等办法,提高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让作业人员从各种案例警示中,受到教育,这是一个洗脑过程。让作业人员知道安全责任,家庭幸福的重要性,达到杜绝三违,远离事故,贴近幸福的美好境界。这时,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作业人员愿意积极地做好各项安全工作。 “我会安全”是“我要安全”的前提,一个作业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再强,但是,不知道安全如何做,事故面前不知道怎么处置,也就是没有安全技术 ,这样的人也无法实现安全作业。比如,液氨储罐区域不准有明火,因为,液氨遇到明火会引起爆炸,这需要让作业人员知道。如果,作业人员不知道,他就不知道液氨遇到明火爆炸的危害性,就不知道害怕,甚至会坐在液氨罐上抽烟,为此,我们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让作业人员了解液氨的化学性质。只有作业人员具备了液氨的专业知识和安全使用技术,作业人员才能安全作业。
总的来说,让作业人员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作业人员达到“我会安全”,只有会安全,才能最安全。
|